联想要淡化摩托罗拉?老品牌们却要来场大反攻

  对于很多喜欢谈“信仰”的人,今天又是一个信仰坍塌的日子。

moto

  CNET 称,今年的 CES 期间,摩托罗拉 COO Rick Osterloh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会逐渐淡化摩托罗拉的品牌感。(原文说法为“We’ll slowly phase out Motorola.”)同时CNET也对弱化后进行了举例,例如Moto 360 要改名叫 Lenovo Moto 360.

  从品牌到系列,貌似是一种被强行摘掉光环泯然众人矣的做法,相信已经有不少人针对这篇新闻或是哀鸿遍野或是愤愤不平。不过科技界总是会有怀疑精神,新浪科技驻美记者郑峻在向联想中国方面求证之后表示:

  “不可能改Moto标志,摩托手机上不会有Lenovo。我们花那么多钱买这个品牌,怎么可能换Moto LOGO。那个外媒记者报道绝对有误,我保证。”

大牌们的没落,似乎是必然的事情

IBM
最爱之一的消失总让人有些心痛

  这是不是一次标准的罗生门式事件我们不得而知,但一个品牌因为这样的话题被议论到这样的份上,毕竟还是让人有点心伤。笔者不由得想起当年IBM出售Thinkpad品牌时候的悲凉感,从此笔者喜欢的笔记本产品线就剩下VAIO和Apple MacBook了(是的现在也只剩一个了)。

mi_huawei
国产手机厂的努力是冲破固有定局的原因

  似乎沦落到这样的路子都是很多大牌必然要经过的经历,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产品的兴起和消亡可能就像我们去吃一顿饭看一场电影那么简单,没有人会知道在后面有多少的努力。也正是因为这样,大牌们只要稍微错失良机的话,也许等待着的就是后面一堆跟随着的淹没。想想国产厂商的热情和狼性,和消费者在一波又一波的高潮的兴奋度,对比起来大厂的动作还是有点缓慢。

  笔者曾经入手过DEFY和MT917,也很是欣赏MOTO这种硬朗而科技感十足的品牌属性。可惜在互联网时代中,更多消费者喜欢“更高更快更强”的国产手机在不断推陈出新,而老品牌的却被作为一种推广手段使用罢了。加上老品牌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总是有那么一些判断错误,于是他们逐渐被冲刷到水平面以下。然而这就意味着大牌们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吗?

大牌们的逆袭,也会是必然的事情

  笔者很喜欢丘吉尔的经典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对于大牌来说,这句话可以变成,没有永远的没落,只有永远的奋斗。资本市场的运作中不会看某个品牌一时间的成王败寇,只怕在衰落中一口气没接上来最终只能成为其他牌子的注脚和历史的尘埃。

Z5
专注黑科技,没什么不好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索尼忍痛砍掉中低端品牌,专心发展Xperia Z系列的黑科技高冷形象。我们也可以看到诺基亚历经思考之后重新出发,携更适合市场发展的产品回到市场中来。黑莓CEO程守宗也决定将黑莓手机转入到安卓阵营中,但继续坚持黑莓惯有的风格。大品牌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历经多年磨练的技术沉淀与判断,加上移动智能终端需要新的增长点,是他们以新形象出发的本钱。

v3
我们还能看到摩托的硬朗范儿吗?

  因此,笔者相信Moto虽然已然易主,但也不会完全沉默。无论是联想还是Moto团队,仍然想要将过往积淀的一切,在新时代中以更好的方式展现出来。在老品牌们终于硬撑下来缓过一口气之后,打出的组合拳未免不会成为接下来的宠儿。

  因此,Moto by Lenovo或许是一个更好的办法。容笔者以下装一把起点写手:灵魂虽残缺不全,但仍然可以通过药物温养而重生。在囵圄之时如果能够通过外力浴火重生,那也未免不是好事;而联想也许也是参考了华为Mate系列,打算将Moto定位成类似的产品线,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Moto。未来一切,还看联想和摩托的通力合作。

  不过,有人如是说,

  其实真正信仰之说还是少,还不是什么好用选什么。

  之所以有这句话,可能所谓信仰在这个年代的说服力,在广告公关一次又一次用情怀牌进行消耗的过程中,已经沦为很多人说笑的谈资。的确笔者不否认人其实就是这样的劣根性——什么好就选什么,但为什么大牌可以成为大牌,除了有一系列的技术支撑之外,从产品中体现出的人性设定和品牌温度显然更加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期待大牌回归的原因之一,毕竟现在很多手机,抹掉logo看正面的话都没有办法分辨出谁是谁了。

  所以也许说出那番话的人,是从iPhone4之后才接触电子数码设备的吧。电子产品虽然是个快销品,但很多人之于他们的感情,也许也正如女人难以理解男人之间的友情一样。

最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