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抱团做生态链附庸 是求生还是被求生

  在智能生活概念被注目之前,数码产品团队似乎都是独立的个体。你做一个智能手机,我做一个蓝牙耳机,他做一个附属配件,虽然说偶有合作和联名,但基本上还是各有各的精彩。然而在智能产品兴起的这两年间,出现了所谓的“生态链”、“联创团队”等新的合作模式。这些合作模式将过往相对独立的团队整合,成为了品牌下属的一份力量,一方面壮大了领头品牌的声势,延长了相关的产品线广度;另一方面也给予了独立团队借势壮大自身的机会。而最近某粗粮品牌生态链中某家公司,其设计生产的耳机在网上掀起一片讨(si)论(bi),产生的影响已经不仅是一款耳机一家公司能够做到的,不禁让笔者思考,抱团做生态链的前景究竟又会是如何呢?

apple_store

  所谓“生态链”的商业操作模式在笔者的印象中,在数码界中的鼻祖最先可以追溯到苹果。如果是有逛苹果店的朋友可以发现,单单一台iPhone,甚至更早的iPod,就能够牵扯出很多的配件品牌和类别,为消费者个性化使用产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对于生态链模式经济而言,一个明星产品的诞生,一个通用的标准,甚至只是一个品牌的影响力,就足够将一定数量的品牌捆绑起来进行组合型的营销。如果这些品牌中有部分是受到了母品牌的资本协助的话,那么就可以看成是生态链品牌的雏形。

chain

  放眼国内,事实上将“联创团队”、“品牌生态链”玩得最溜的,相信非雷布斯手中的粗粮莫属。相信有心的朋友都曾经盘点过粗粮生态链上总共拥有多少的产品。(甚至还推出了摇粒绒卫衣,逐渐往日常生活推进普及)生态链品牌的出现,对于粗粮开发在手机以外的市场,避免由于日渐激烈的手机市场而使得本来单调的产品线收益日渐减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方面粗粮逐渐摆脱单一粗暴的品牌形象,在构建更加立体丰满的品牌形象上奉献力量。两方面结合,是作为生态链品牌中领导者能够享受的最大利益。

DSC03751

  而生态链品牌/联创团队最明显的得益,首先莫过是在产品销量上。借由生态链品牌的影响力将自己的产品推出,在生态链品牌的市场基础上进行销售,相较于作为独立品牌而言在销量和瞬时影响力方面的确有相当明显的优势。而如果能够产生不错的市场影响,甚至能够和生态链母品牌产生有益的联动,那么在品牌后续的推进发展上能够获得来自母品牌的资源,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seed

  在智能时代中,人人极客的时代特征使得初创团队的数量不断增加。与其单打独斗,加入生态链成为其中一员倒是少了许多受到冲击挑战的机会。那么那些不愿意附庸的厂牌,发展究竟又是否会受到影响呢?以国内著名智能水杯团队麦开为例,在推出了冠军单品Cuptime之后并没有停止脚步,面对日渐激烈的智能饮水市场,除了在产品上精益求精,麦开还尝试将产品产生的数据开放,借由提供给更多的厂商,来拓展自己的影响力,从另一个层面上促进销售。不仅仅停留在硬件迭代上,借由开放数据来拥抱市场,麦开的蓝图规划之远,是很多智能产品团队所无法企及的。

  对于一个初创团队来说,在日渐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能够成为大品牌的生态链中其中一员,在产品的研发资金和技术支持上能够获得大品牌的辐射,在市场铺垫和销售上也能享受到大品牌固有的基数影响力。只是这样做难免会有些为人作嫁衣的感觉,对于一个真正想要在产品中寄托更加长远的发展目标的品牌来说,成为生态链企业最多只是权宜之计。

09a94c58aeade3dab05f7bdd8

  虽然类似于某粗粮这种公司更多是希望在资本层面上对产品和团队进行类似于风投基金的投资,在具体的发展上并没有予以太多的干涉,然而消费者对于生态链品牌的认知很多时候和母品牌会有千丝万缕之间的关系,这也使得生态链品牌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一面是安稳却容易被打上烙印最后无法洗白的结局,另一面是挑战众多的新生市场,与其说是对于未来的一种决策,倒不如说是对于团队和产品的一次拷问:面对逐渐凶猛的浪头,究竟有没有足够的底气,明确的发展前瞻,以及能够摒弃“赚一把就走”的思维在做产品呢?

  智能产品的发展,归根究底是通过技术和数据的进步与流动,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生活中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品质。在麦开的案例中,我们能够认识到,无论是否作为生态链品牌,团队对于自身的定位,对用户诉求的雕琢,对产品的规划,三者结合才是一个团队的根本任务。这其实和过往的要求并没有什么不同。商人逐利的本性使得智能时代这个名称能够为商品带来未知但可观的附加值,然而无论是抱团赚钱还是孤身做事,最终应该保证自己澄明的本心,才能走向更远的地方,而不是最终抱团却成为了母品牌的附庸,干着言不由衷的事情。

最热讨论